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9篇)

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9篇)

目录
    1.坚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3
    2.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5
    3.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7
    4.激活青年人才创新动能 9
    5.解决好人民最关心问题 11
    6.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13
    7.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能力水平 15
    8.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17
    9.健全工作体系深化理论武装 19
    10.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实效 21
    11.深入理解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2
    12.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24
    13.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6
    14.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27
    15.找准着力点凝聚改革共识 29
    16.完整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31
    17.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33
    18.进一步推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35
    19.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36
    

坚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必然要求”和“六个坚持”。两者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保证改革方向和成效的重要前提。
基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么看”,“六个必然要求”始终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如何在制度建设、发展理念、价值立场、风险挑战、大国担当、党的建设等多维度具象化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最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六个必然要求”进行了深刻阐明。
基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干”,“六个坚持”始终聚焦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规律性认识,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科学运用,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正确方向、提供重要遵循。如果说,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那么“六个坚持”就是这一重大原则的具体呈现,它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新是本质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鲜明特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途径,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方法。
从“怎么看”到“怎样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生动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中凝心聚力,在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中正确发力,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中精准发力,在坚持系统观念中协同发力,在坚持谋划与落实并重中持续发力。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与五百年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结合起来生成的。其从一开始就是既立足中国,也面向世界的,其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更是要在立足中国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交流交往,在向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现代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学习借鉴中,既促进自身的发展,也能为世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做出更大贡献。
扩大对外开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现代文明的基底来重新审视和把握中华文明,立足中国现代生活的不断展开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去不断构建和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也要直面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和道路、现代文明的不同样态和形式,深刻把握跨文化传播规律,通过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既能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也能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相互学习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同时,通过经济和各方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也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了解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世界各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4+4+6”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各类资源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关键领域提供集中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均衡协调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发挥好xx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增长。深入打造“蓝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示范样板,着力构建独特的“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加强建设海洋强市,将海洋生态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机制。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聚集配置,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完善工作,探索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推动数字技术最大程度扩散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红利广泛惠及全体人民;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全体市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激活青年人才创新动能

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当前阻碍我国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制约创新动能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比如,青年科技人才仍面临成长通道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生活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全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全会集中从五个方面进行“赋权”,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价值:一是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二是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三是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四是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五是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全会也从多角度为科技人才“减负”,主要聚焦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打通政策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举措,细化落实中央政策。
健全管理制度。应本着简单高效、信任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定好规则、做好服务,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
健全考核机制。应坚持分类考核,业绩导向原则。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其积极引导的作用。
健全激励制度。应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打破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要以业绩贡献为主要分配依据。
健全保障制度。应精准强化服务保障,既投入“真金”,也投入真心,排除后顾之忧,解决好青年人才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家人就医等现实问题。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xx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民生领域改革再出发,从体制机制上破题,促进民生配套和民生服务提档升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书写xx幸福民生答卷。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xx在增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同时,应大胆探索适应高品质生活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上鼓励差异化、高品质、个性化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积极培育、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务,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便捷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更有品质尊严的晚年生活等,让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融通融合、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xx每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共同富裕。当前,随着财政收支两端持续承压,民生项目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民生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充分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多渠道拓宽民生领域资金来源。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碎片化民生项目,要从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发挥党建引领的“定海神针”作用,通过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优化整合资源,实施一批“民生微小事”,努力实现民生品质跃升。
托底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需求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从群众最急迫的困难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通过可操作的举措精准落到每个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扎实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xx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的“xx实践”走出了高水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持续的制度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xx工作期间就创造性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并制定了管理办法。1994年xx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性法规就是《xx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又相继出台了《xx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xx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十多部涉海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并不断进行了修订,初步将海洋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法治轨道。xx在“依法管海”、落实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然而当前xx存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顶层制度建构仍不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规制滞后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管理等专项法规政策不足等问题。
未来xx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xx实践”走深走实。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治理立法的系统性。研究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设计,并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升法律法规层级。研究制定《xx经济特区海洋生态文明治理条例》《xx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并尽快出台《xx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管理条例》。
及时进行现行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创新。及时修订更新《xx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xx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加快研究出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公共用海备案制度,探索低效用海退出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海洋资源生态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的利用与管理制度建设,深入落实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xx市沙滩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xx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办法》等,健全海洋生态空间保护修复配套政策法规,推进“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转化。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能力水平

全会指出,要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各级党委(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更需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提高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能力水平。
学深悟透,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在思想上,深入学习贯彻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提高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在政治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改革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提高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能力。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改革正道。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硬骨头”,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硬任务”,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面临的“硬仗”,都迫切需要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守正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
依托严密的组织体系,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力行动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和提质量、强功能、扬优势并举,提高组织动员群众齐抓改革、共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大党员、干部是推进改革的骨干,必须贯彻落实好《决定》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形成党员、干部大胆干事创业、勇于创新创造的实践伟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人民至上。一是致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三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好市民文化节、全市社科普及周等活动,鼓励文艺院团深入基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一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xx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二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制度,精心守护好xx历史文化遗产的“根”和“魂”。三是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推动市属媒体革新突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价值阐释、传播转化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坚持系统观念。要更加注重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是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二是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统筹和打通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擦亮“金鸡+xx”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影视、体育、数字等多元融合、深度融合,推动xx文旅高质量发展;树立大外宣理念,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健全工作体系深化理论武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等多维一体的制度机制,扎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的强大力量。
一要健全理论学习体系,突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关键少数”引领党员学习。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以党内学习带动社会学习。抓好青年学生的学习,完善大思政课体系,持续提升理论学习质效。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强大动力。二要健全理论研究体系,突出体系化学理化。充分发挥省级规划课题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组织好各类智库研究,围绕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进展、成效、经验,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成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强阵地。推进研究基地建设,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培养一批理论研究人才。三要健全理论宣传体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品牌效应,《xx日报》理论版、《前进》杂志和xx电视台“理论天天学”要发挥品牌主阵地作用。用好宣传阵地,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及广播电视、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主渠道作用。完善宣讲机制,运用“百千万”四线宣讲的经验做法,广泛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的理论宣讲。创新宣传载体,不断提升网络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系统准确阐释全会精神。

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创新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进行改革创新的要求。
对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来说,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制机制很多,以下三个方面是最重要、最急切的。其一,建立领导重视和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的机制。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带头践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二,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载体。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扎扎实实去做、去实践。抓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形象工程式的思想道德建设,真正在落实和产生实效上下功夫。其三,建立健全“从娃娃抓起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28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