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宣讲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做了说明,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通过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蓝图变为现实的行动纲领。学习好、贯彻好这次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今天,我主要就学习领会决定精神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领导改革工作,主持召开72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推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一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新动能。2012年到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1.9万亿元增加到126.1万亿元,翻了一番多,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比如实行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减税降费等领域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2016年的328项缩减到2022年的117项。清单瘦身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截至2023年底,各类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84亿户,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300万户,比2012年增长了3.9倍。比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再比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见微知著、及早部署,强调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制度体系。全国粮食总产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了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些年,面对外部打压、疫情冲击和自然灾害影响,我们的饭碗始终端得牢牢的,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民生领域的改革成就。着眼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6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4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构建了一整套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三是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成就。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2015年到202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老百姓从千天盼蓝天变成了常常拍蓝天。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超过26%和35%。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了全球的一半,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很多领域都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成绩,也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战斗力空前提升,开创了强军建设的崭新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迫切需要。迈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用“六个必然要求”集中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做说明时,又进一步做了概括凝练,提出“四个迫切需要”,对于新征程上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改革绝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为了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而改,是为了破除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而改。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起来,聚人心、增动力、激活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走深、走实、走好。
    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世界百年变局看,大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优劣的竞争。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要扛得住、胜得出,最终靠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的是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比他们强、比他们好。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改革的靶子。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把问题清单变成改革清单,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障碍、增添动能。
    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是一马平川,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最根本的还是要向改革要办法,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关键,理所当然、实所必然。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原则
    (一)深刻领会全会决定的起草过程和总体目标。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指导、把脉定向,在文件起草的每个环节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决定起草形成的过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精心谋划、全程指导的过程,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全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个总目标,决定提出“七个聚焦”,就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从总体上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决定深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炼形成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为我们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的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就是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改革的根本立场。改革是为人民而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敢创新、勇攻坚,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点。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注重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六是坚持系统观念。这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全面准确理解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决定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内容。条目采用通篇排序,开列60条,共提出300多项改革举措。这些重大改革举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需要系统全面、前后贯通地学习领会,把握好改革的内在逻辑。
    (一)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
    1.在市场经营主体上聚焦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对国有经济,重点是突出主责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决定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的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就是说要进行三个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同时,对于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出要求。
    对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是为其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更加突出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决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并对平等保护产权、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和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等作出了部署。另一方面,更加突出打破隐性壁垒。针对社会上反映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决定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同时要求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要求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2.在市场建设上聚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方面强调的是公平和统一。决定提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连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流通体制等等。通过这些举措,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扫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针对许多地方存在的内卷式招商引资乱象,决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3.在市场制度上聚焦补基础制度的短板弱项。决定对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信用监管等制度进行了部署。比如,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强调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等等。
    第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重要动力源。决定把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着力强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
    1.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方向,是未来。这方面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药”产品叫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六成。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额增长了22.2%。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产能在全球占比高达80%以上。这是我国持续推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的结果。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强化国家标准和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规则制度的纪律约束,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不能一哄而上,二是不能盲目求新。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抛弃。传统产业经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同样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2.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实体经济产业革命的催化剂和倍增器。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把我们的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我们强大的本钱虚化、弱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
    3.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高水平安全基础上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强调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防止在一些重点产业上受制于人。强调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避免产业过快向国外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实现军民两用、以备保安,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会决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专章部署。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依靠创新驱动拓展支撑14亿人美好生活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美国等对我极限打压日趋激烈。突破“卡脖子”风险,掌握博弈主动权,关键也在科技创新。总的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集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制度优势,在推动全面创新上形成合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比如针对学用脱节、产研两张皮等问题,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针对老百姓关心的“上好学”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目标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不分城乡、不分地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
    2.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比如,针对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问题,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针对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的问题,坚持放权赋能,提出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下得了“书斋”,上得了“货架”。
    3.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实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配套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加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已经超过了80%。像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所以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
    第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突出宏观调控协同性、政策精准性、取向一致性。
    1.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用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的一大制度优势。像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制定前瞻性产业规划,灵活组合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推动公共充电设施加速普及,奠定了产业创新发展的土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共同书写了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非凡故事。决定围绕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提出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等改革措施,目的是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集中保障和支持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任务。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规范预算管理,把各类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防止出现不受预算约束的“小金库”,防止变着花样的乱举债。同时,更加注重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力困难,决定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并围绕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等。多措并举加强地方基层财政保障,让地方有钱办事,办它该办的事。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眼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决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等。这些改革举措再次突出了金融工作的两大任务,一个是服务实体经济,一个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等,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设计,把“三农”工作摆到城乡融合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一方面通过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降低进城门槛,让有条件、有意愿进城的农民进得顺畅、安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让留在农村务农生活的农民过得幸福舒心。重点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18个百分点,涉及2.5亿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在城乡之间“两栖流动”的农村人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解决这一类群体进城的问题,为城镇化注入新动能。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进城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着力把该打开的城门真正打开。当然,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要保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着眼破解城市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提出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建设,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二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29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