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大全(卿今当涂掌事的卿是什么称谓语)

摘要: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东晋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对研究汉语词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搜神记》称谓语的进行研究探析。

关键词:《搜神记》;称谓语;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通俗地讲,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日常称谓中,称谓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和广泛的社交功能。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是汉代以来各种志怪故事的集大成者。全书共二十卷,在语言方面口语化程度较高,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其中,称谓语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称谓语除了表示明确的指称对象外,还体现着说话人对所说事物、人物的褒贬评价。下面,就尝试对《搜神记》称谓语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饱含称谓者的感情

在具体的社交场合中,交际一方所用的称谓语,既体现着交际双方的关系、称谓者的身份、修养等,更饱含着称谓者对被称谓者的情感。例如,“后有一法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君尊侯大邪气。’儿以白父,父大怒。儿出以语师,令速去。”(卷十八)文中“君”和“尊侯”都用敬称,这表明“法师”具有很高的修养,也表明“法师”对这家主人的敬仰之情。又如,“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殡,忽然见形,坐祭床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孙儿妇女,以次教戒,事有条贯。鞭扑奴婢,皆得其过。饮食既绝,辞诀而去。家人大小,哀割断绝。”(卷十八)文中的“孙儿妇女”,“家人大小”都运用通称,寄托了被悲伤感情。

再看两例:

①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卷二十)

②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卷二十)。

例中的“姥”为会意字,是东晋所造的字,意为“老年妇女”。作品透露出老年人的尊敬感情。

再看两句:

①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卷四)

②“见一妇人来,年可十六七。云 “女郎再拜日既向暮,此间大畏。君作何计?因问 “女郎何姓?那得忽相闻?”(卷四)。

文中的“女郎”表现文中的女子的怜爱之情。

二、表达称谓者的语气

交际中对话者之间的生熟、亲疏、喜恶等因素都会影响称谓语的使用,传达着称谓者的神态语气。下面引用文中最常用的“鄙”和“卿”来举例说明。

“鄙”是第一人称谦称,多用于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自称。如:

①夜,璞妻梦庐君致聘日:“鄙男不肖,感垂抹择,用致微意。”(卷四)

②……故见鄙姿,逢君辉光……。(卷十六)

可以看出“”用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卿”很多时候表示亲昵、客气的意义.如:

①若能令此马生者,卿真为见鬼也。(卷二)

②与卿士类,有自然之分,又州里,情便款然。(卷五)

③卿妇已死,天下岂闻死人可复活耶?此天赐我,非卿妇也。(卷十五)

④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鼷鼠。(卷十八)

以上的“卿”已经完全失去了尊贵的含义,正逐渐走向平民化。

三、体现交际者的身份

交际者使用的称谓,还明显地体现称谓者的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称谓语的理解必须根据语境来判定,恰如其分地体现称谓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与被称谓者之间的关系。文中,表示“母亲”的称谓语有“阿母”、“阿娘”。如:

①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从!(卷一)

②阿娘可为儿嘱王,安儿于乐处,……昨日请阿娘咨告知,何却以为无凭也? (卷二十)

具体语境对交际者身份的确定十分重要。如 “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 (卷四)文中“孙息”可以根据其后“诸孙”可以判断“孙息”为“孙子”。

“阿婆”可以理解“祖母”或者“丈夫的母亲”这两种意思。“阿婆其妻走出,告姑曰:‘阿婆儿夜来不知何故,变作一胡人,在新妇床上卧。’”这句的“阿婆”就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四、凸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古代,女子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连自己的姓在出嫁后都消除了,冠以男方的姓。例如,“后汉中兴初,汝南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自是子孙宦学,并有才名。至场,七世通显。”(卷九) 其中,“应妪”是指“应家的媳妇”或“嫁到应家的妇人”,男尊女卑可见一斑。又如,“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于祠室,婢使指像人以戏日:‘以此配汝。’其夜。鞭扑奴婢,皆得其过。(卷四)文中的“婢”、“奴婢”,可见推断女性的地位低下。下面一段文字更能体现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

余姚虞定国,有好仪容,同县苏氏女,亦有美色,定国常见悦之。后见定国来,主人留宿,中夜,告苏公曰:“贤女令色,意甚钦之。此夕能令暂出否?”主人以其乡里贵人,便令女出从之。往来渐数,语苏公云:“无以相报。若有官事,某为君任之。”主人喜,自尔后有役召事,往造定国。定国大惊曰:“都未尝面命。何由便尔?此必有异。”具说之。定国曰:“仆宁肯请人之父而淫人之女。若复见来,便当斫之。”

五、反映交际场合的特点

交际场合对称谓语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称谓语, 如:“于是告其妻日:‘吾不负金。贤夫自有金,乃知亡后当暂穷,故藏金以待太平。所以不告儿妇者,恐金尽而困无已也。知吾善《易》,故书板以寄意耳……’妻还掘之,果得金,皆如所也。”(卷三)文中的“儿妇”、“妻”反映出不同的场合。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甚至在同一段文字中称谓同一对象也使用不同的称谓语。如:“彦思夜于被中窃与妪语,共患此魅。魅即屋梁上谓彦思曰:‘汝与妇道吾,吾今当截汝屋梁。’即隆隆有声。”(卷十七)很显然,文中“妪”和“妇”都指代同一个人,特指彦思的妻子。可见在交际过程中,称谓语的使用必须适合交际发生的场合,理解和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也应尽可能地反映交际场合的称谓特征。

“新妇”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兄妻自称;二是妇女的通称。下列例句理解为“妇女的通称”。

①从洛归,未至家数里,见路次有一好新妇……(卷四)

②淮南全椒县有丁新妇者,本丹阳丁氏女。(卷五)

③后取新妇,不以此语之。(卷十二)

另外,除还要注意人名和称谓语区别, “鄱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岑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岑。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乃屑桔梗以饮之而愈。” (卷十二:)文中的“伯”是人名,非“叔伯”的“伯”。

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搜神记》称谓语的理解,要根据这一作品所寄托的感情、思想、反映的语气以及具体语境和交际场合等来判断。

参考文献:

[1] 汪绍楹.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黄剑华.干宝《搜神记》的价值和意义[J].文史杂志,2009(4)

[3] 范崇高.《搜神记》称谓词语札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杨淑鹏.20世纪《搜神记》研究综述[J].晋中学院学报2010(5).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