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一季度文章汇编41篇(全文53789字)

目录
1.坚决制止借“网红儿童”牟利(人民时评) 3
2.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时评) 6
3.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人民时评) 9
4.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人民时评) 12
5.让互联网医院找准发展节奏(人民时评) 15
6.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人民时评) 18
7.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人民时评) 21
8.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人民时评) 24
9.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人民时评) 27
10.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时评) 29
11.营养餐带来了什么改变(人民时评) 32
12.促进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35
13.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人民时评) 37
14.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人民时评) 41
15.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人民时评) 44
16.警惕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人民时评) 47
17.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时评) 50
18.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托举(人民时评) 53
19.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牵引力(人民时评) 55
20.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人民时评) 58
21.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人民时评) 61
22.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人民时评) 64
23.外贸外资稳折射中国经济韧性强(人民时评) 67
24.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蓝海(人民时评) 70
25.新主流电影彰显主流号召力(人民时评) 73
26.当冬奥会遇见中国文化(人民时评) 76
27.成熟心态,彰显大国风采(人民时评) 79
28.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人民时评) 81
29.以中国智慧书写新的太空传奇(人民时评) 84
30.培厚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人民时评) 87
31.以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人民时评) 89
32.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开新局(人民时评) 92
33.“双减”也需做好教育管理“加法”(人民时评) 95
34.开年“成绩单”彰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97
35.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人民时评) 100
36.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人民时评) 102
37.辛勤耕耘,守护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105
38.标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人民时评) 108
39.“数字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时评) 111
40.推动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培优(人民时评) 114
41.充分激发数字医疗的优势(人民时评) 117

坚决制止借“网红儿童”牟利(人民时评)
    对一切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都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哪个环节没做到位,权利救济就要及时有效地跟进到哪里
    一段时间以来,萌娃在不少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收获众多粉丝,有些还成为“网红儿童”。晒晒娃、分享其日常生活本是人之常情,但把晒娃当成一门生意,为了流量触碰底线,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比如,让自家孩子做吃播,每天胡吃海塞各种油腻食物,导致孩子3岁体重就达70斤;刚过完5岁生日的小女孩,被要求对着镜头熟稔地介绍如何化妆……这类内容与儿童年龄特征极不相符,有的甚至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引发广泛批评。
    近年来,网络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滋生了利用“网红儿童”牟利等不良现象,给儿童权益保护带来了新挑战。我国对这一问题的治理较为及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2021年11月,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此前,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明确要求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监管行动,不断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
    当前,不少“网红儿童”活跃在各个网络平台,有的是分享生活的精彩,有的则存在炒作牟利之嫌,需要精细化治理。根据《意见》,要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出现未成年人单独出镜或者由成年人携带出镜超过一定时长且经核定为借助未成年人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直播间或者短视频账号,或者利用儿童模特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但如何区分合理出镜和借机牟利,还要在监管实践中进一步厘清。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网红儿童”背后已发展出一条灰色利益链,甚至有网红孵化机构参与包装。据报道,有运营儿童短视频账号的家长称,靠娃可以“月入15万元”。斩断这条利益链,要推动源头治理。网络平台负有主体责任,应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可以通过机器算法排查、辅以人工标注等,更高效地甄别出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账号,加强针对性管理;还可以畅通举报渠道,方便用户随手点击举报违规内容,提高处理效率。
    流量文化侵入未成年人的世界,易形成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有清醒认识。炒作“网红儿童”,不仅对其身体发育成长不利,还可能造成心理焦虑、思维功利化等。受影响的,不仅是镜头里的“网红儿童”本人,还包括屏幕外千千万万个未成年人。全社会成年人特别是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应当对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决说不,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筑起防火墙。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直播经济飞速发展,尤其要注意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对一切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都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哪个环节没做到位,权利救济就要及时有效地跟进到哪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时评)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动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人民时评)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为更多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
    从2022年起,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周一至周五每天18时至21时,北京市所有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免费在线辅导服务,辅导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前段时间印发的《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行)》,推出面向全市初中学生的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开放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在线辅导服务,学生可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师开展在线学习,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学生的负担普遍减轻了。不过,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更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仍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课题。
    教育得法,贵在因材施教。负担减轻之后,每个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和进度,依然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压力后,给予学有余力者更多深入探究的引导,给予相对薄弱者查缺补短的帮助,这样的个性化辅导,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属于因材施教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为广大中学生配上由中学教师担任的“线上家教”,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契机。根据《计划》,教师在线辅导工作量包括在线辅导时间、在线辅导绩效等部分。其中,在线辅导绩效要根据实际参与辅导学生的平均满意度、教师辅导实际完成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教育部门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师教学行为、辅导过程及其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不过,教师在网络中对学生提问需求的响应,很大程度是自主自愿的。这样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鼓励广大教师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平台。事实上,也只有抓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给和教育均衡。
    当然,想达到预期效果,还得防止开放型在线辅导演变为变相补课。首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性。无论学有余力,还是进度滞后,加入在线辅导的前提是学生有课外“充电”的意愿,而不是基于家长的期待或学校的安排。对此,该计划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辅导时间,单次辅导时长不得超过30分钟,等等。其次,要明确在线辅导的定位,它是培养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开放式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方式,确有需求时也要科学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同时,教师也要协调好课堂主责与课外辅导之间的主次关系,不能因为参与在线辅导弱化或影响校内教学质量。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为更多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美好愿景,将加速变成现实。

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人民时评)
    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越强
    重庆市某公司在巴南区一段人行道开展市政施工时,损坏城市照明管线,由于该公司主动报告并如实陈述违法行为,后果轻微,执法人员予以从轻处罚;山东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通过乡村游发展起来,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也成了一道执法难题,当地执法与服务并举,予以行政处罚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让商户“安家”……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各地方各部门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力求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工作面广量大,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近年来,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推行,我国行政执法总体上有很大改善,但法治政府建设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现实生活中,一些行政机关采取突击式执法,在处罚手段上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存在滥设“电子眼”引发“暗中执法”等问题。此外,不合理罚款、粗暴执法等现象仍未杜绝,不时引起社会关注。
    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聚焦行政处罚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安排,旨在回应当前的执法实践需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提升行政执法的温度。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强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增加首违可以不罚,明确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通知》要求,不得在未查明违法事实的情况下,“一刀切”实施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要综合分析研判同一区域内高频违法行为的原因,推动源头治理。各地不断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有的地方还列出包容免罚清单等,让执法更具公信力,更为社会所接受。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也要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可以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方式。但是,对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则要加大执法力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需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只有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越强。相信,随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环节,这种正相关效应也会愈加彰显。

让互联网医院找准发展节奏(人民时评)
    湖北武汉推出打通互联网医院和零售终端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参保人员可享受线上问诊、线上购药、医保支付、配送到家等一站式服务;山东建立医保大健康平台,为入驻平台的互联网医院开通医保在线支付,医保信息可即时核验;新疆利用互联网医院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患者可接受江苏医疗专家的“零距离问诊”和远程检查……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带来了医疗行业的新变革,让患者就医更方便、用药更便捷。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无论是互联网医院的数量、用户规模,还是问诊量、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院在保障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缓解实体医院医疗服务压力、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诊疗发展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互联网医院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由于品牌认知度低、运营团队缺失、患者网络就医习惯尚未养成等原因,不少互联网医院面临“建而不用”的问题。某省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显示,58家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中,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如何合理设置互联网医院、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错位特色发展,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定位。从发展前景看,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市场成长性看好,整体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场景的加速融合,互联网医疗还将吸引更多社会投入。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医疗离模式成熟、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有差距。这意味着,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面对着一条充满挑战的“慢赛道”。只有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从做大流量迈向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才能以独特价值赢得市场地位。
    推动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帮助其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要用好政策杠杆,放大其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独特优势。比如,互联网医院可以再造就医服务流程,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在慢性病管理中,互联网医院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患者有效用药、治疗,网上复诊、购药,让患者省心省力。应支持互联网医院在这些领域错位发展,与实体医院协同配合,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政策扶持,消除互联网医院发展面临的一些政策壁垒。目前,我国对举办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及医生的激励、价格支付等政策尚不明确,应加快研究和论证。监管部门需要统筹考虑医疗行业和互联网模式的特点,实现对互联网医院的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展示了互联网赋能卫生健康事业的广阔前景。只有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方能打开机遇的大门。对互联网医院而言,就是要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提供更高质量、更加规范的服务,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健康新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人民时评)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这种时候,国有企业越要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攻关市场化改革难点,化解国企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活力更足;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让国有资本布局更优;实施“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让国企改革针对性和穿透力更强……2020年以来,国资央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层层压实责任,狠抓落实落地,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七成目标任务。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多年来,国有企业依靠深化改革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未来也一定要依靠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和实力。“三年行动”七成任务的顺利完成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进改革,就一定能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生机蓬勃、实力强劲的现代企业。
    奋进新征程,无论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都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这种时候,国有企业越要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一方面,要做好经验推广,打好主动仗。近两年,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取得良好成效。打破“铁饭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构建差距拉开、激励到位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由此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的紧迫感,激发了广大国企职工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积蓄了长远发展动力。下一步,要借鉴推广已有成熟经验,将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形成长期制度、纳入运转体系,为国有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要聚焦重点难点,敢啃“硬骨头”。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扎实进取。比如,一些中央企业体量庞大、实力雄厚,但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不足。为此,要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着力补足“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短板,让更多“尖子生”脱颖而出、扬帆远航。又如,不少中央企业承担着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光荣使命,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更好释放创新潜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再如,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但要真正发挥效力,还需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差异化管控。直面难题,勇于破题,改革成效才会更加显著。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在年底前全面完成?让我们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实际行动深化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人民时评)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问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压力。2020年,我国快递包装废物总量已超1000万吨。2021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超过1000亿件,快递包装废弃物还将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变得更加紧迫。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对快递包装的绿色治理也在不断深入。从快递运单电子化到包装减量化,从推广可循环包装产品到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正在积极探索规模化取代传统包装的路径。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明确了2022年和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量化目标。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实现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确实是当务之急。还原到消费场景就会发现,海量快递中可循环包装难觅身影,主动使用的商家仍为少数。有调查报告显示,67.1%的消费者表示未接触过可循环快递包装,不了解也未见过专门的回收网点,一些可循环包装甚至被作为生活垃圾直接丢弃。
    围绕包装如何“绿起来”,快递行业已探索出一套技术路径。只不过,无论是回收利用,还是使用环保材料代替,都存在不易克服的成本问题。据统计,如果全部改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环保胶带,按照2020年业务量计算,全行业将增加187.9亿元成本,占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的2.1%左右。有分析认为,使用快递循环箱暂时也没有成本优势,还有附加的社会成本:快递小哥来去匆匆,缺乏时间和意愿承担回收任务,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同,配合度参差不齐。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需要全链条发力,从各个环节降本增效。比如,引导寄递企业围绕绿色包装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也可以在减少回收难度上下功夫,比如,国家邮政局正探索构建邮件快件包装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还应加强政策引导,对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建设等项目,在资金、信贷、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此外,要注重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活习惯。有时需要用激励手段。一家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新铺设1.3万个绿色回收箱,2021年“双11”期间每天准备了50万个新鲜鸡蛋,送给参与快递箱回收的消费者。也不妨唤醒价值认同,比如,在网购下单时,可以增加付费使用绿色包装的选项,相信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环保出一份力。
    我们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见得是社会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需要做好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还需要多个环节的商家、行业乃至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我们为此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不仅是在成就一种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更是在塑造美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人民时评)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广东深圳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全量焚烧和零填埋,资源回收率达42%;安徽铜陵、辽宁盘锦通过“无废矿山”“无废油田”建设,将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再发展旅游观光将其变成“金山银山”;重庆积极创建“无废”学校、小区、机关等,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推动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在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取得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试点形成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一批可推广示范模式,当前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在现阶段,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我国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治理力度,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另一方面,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使之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融合,有助于推动城市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事实上,“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与当前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目前,浙江已在全省推开“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固体废物治理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对降碳有明显作用。有关机构对全球45个国家和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碳减排潜力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提升工业、农业、生活和建筑领域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相应国家碳排放减量的13.7%至45.2%。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尤其要注重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推进策略可以差异化,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实施路线图,落实好技术支撑、市场培育、资金保障等。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人民时评)
    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点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餐饮店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与此同时,纸质菜单在一些店里成为“稀缺品”、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等问题,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讨论。近期,相关平台向开发者推送通知,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平台回应消费者诉求,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有助于提升消费体验,赢得消费者欢迎。可以说,不让扫码点餐成为“单选题”,才能答好服务消费者的“必答题”。
    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扫码点餐有不小优势。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既能节约时间,也方便挑选菜品。对商家来说,扫码点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营业效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无接触点餐和无接触结账减少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客观上也助推了扫码点餐的普及。正是因为有多方面的优势,扫码点餐越来越受到餐饮行业的青睐,日益成为用户的消费习惯。
    然而,无接触服务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服务水准,恰恰相反,只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让扫码点餐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现实生活中,有的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有的要求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还有的不向消费者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如此种种,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让“消费便利”成了“消费烦恼”。新技术的运用应该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多样的选择而不是相反,扫码点餐也不应该成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消费壁垒。扫码点餐,服务也须在线,如此,方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值得重视的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在扫码点餐过程中如何得到更好保障?现实生活中,在一些餐厅扫码点餐时,往往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授权给相关公众号或小程序使用。消费者到餐饮店是为了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借扫码点餐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不仅有违法律相关规定,也会增加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餐饮行业肯定还会迎来更多变革。从机器人配菜、送餐,到点餐时根据消费记录“定制推送”,再到食品原材料的溯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无论消费场景、服务形式如何变化,都需要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筑牢消费者信息安全的防线,更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供良好的就餐体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夯实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民时评)
    正在午休,却被窗外工地的噪声吵醒;伏案工作,楼下嘈杂的广场舞音乐让人不胜其扰;走在路上,被机动车巨大的轰鸣声吓了一跳……类似遭遇,不少人可能都经历过。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排在第二位。如何更好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是一道治理必答题。
    不久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这部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的法律,内容涵盖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等领域以及相应法律责任,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解决噪声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成效有目共睹。不过,与20多年前相比,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提升,对声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污染区域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新型噪声源不断出现,室外活动噪声、室内噪声污染也日益多发。这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出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删除了原来名称中的“环境”二字,明确法律规范的对象仅限于人为噪声,并在加强源头防控、加强噪声分类管理、强化社会共治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较多的广场舞噪声扰民、机动车轰鸣扰民等问题,新法明确:在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未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噪声污染,或者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的,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相关规定回应民生关切,为防治噪声污染提供了坚实支撑。
    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加大处罚力度,也要在事前防范上下一番功夫。噪声污染防治法增设“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一章,明确规定“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强调“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等的防噪声距离”。既着力于“治”,也着眼于“防”,防治噪声污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治噪声污染既是法治课题,也是文明考题。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排放。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主动降噪的文明之举。比如,有的广场舞组织者为参与者配备蓝牙耳机,既不产生噪声,也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有的社区规定,不在休息时间和周末进行装修等活动,把噪声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以法治促文明,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宁静和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厚植防治噪声污染的法治土壤与社会土壤,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涵养社会文明水位,我们就一定能让噪声远离群众日常生活,让安宁与我们时时相伴。

营养餐带来了什么改变(人民时评)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提升了农村学生健康素质,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均衡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营养状况,事关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为提高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2011年我国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前不久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该计划已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过13万所,近3800万农村孩子吃上了营养餐。这样的成绩值得振奋、令人欣慰。
    一餐饭的改变,能带来什么?它按下了农村孩子增强体质的“快进键”。监测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20年欠发达地区受益农村的15岁男生、女生身高有显著增加。它也是弥合城乡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助推器”。计划实施10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各项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它还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生动注脚。这一全球规模第三的校餐计划,提升了义务教育巩固率,不仅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许,也成为观察中国扶贫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
    小小一餐饭,惠及大民生,这些可喜变化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为计划落实提供了可靠保障。计划实施以来,膳食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每提高1元,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多增加约30亿元支出;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近2000亿元,为保障学生营养提供了坚实后盾。数以万计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校长、食堂工作人员等,有力推动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而公益组织、企业机构等的积极参与,则为改善就餐条件、优化营养搭配等汇聚了更多力量。可以说,正是宏观政策的有力保障和微观主体的锲而不舍,这项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持续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让更多人都来为营养餐出把力,这是推动营养改善计划行稳致远的必由路径。
    与10年前相比,农村学生的健康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看到,持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营养改善的覆盖人群、质量要求等均发生了新变化。比如,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读阶段农村儿童是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受益者,但有研究表明,学龄前阶段的营养状况对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同样关键。正因此,贵州等一些地方探索将营养改善计划向农村学前教育延伸。再比如,计划的顺利实施,让一些农村学生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但在营养改善过程中,油盐超标、超重肥胖等现象也在悄然浮现,如何提高营养改善计划质量,助力农村学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成为新的课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对一棵树的成长或许足够了,但对孩子体质的改变、对百年树人的进程来说还只是个开始,需要大家继续努力,不能懈怠。
    少年强则国强。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提升了农村学生健康素质,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均衡成长也有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计划实施水平,让更多农村儿童吃上更好的营养餐,我们就能进一步促进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不断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

促进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加强监管规范,从根本上有利于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算法推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算法推荐技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算法推荐技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矫正算法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不良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措施。如何规范算法推荐技术发展和应用,引发关注。
    在一定意义上,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信息、根据用户习惯推荐商品、根据用户偏好设计个性页面……算法推荐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此同时,滥用算法推荐技术等负面问题也逐渐暴露,通过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数据杀熟”,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又如,以内容和形式的强吸引力,诱导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或观看视频中;再如,凭借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要求经营者在平台间“二选一”,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广大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而且给网络空间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算法推荐技术加强规范,防止其消极影响、引导其有序发展。
    《规定》开宗明义要求“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明确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从监督管理主体,到信息服务规范,从用户权益保护,到具体法律责任,《规定》不仅为个人信息保护、社会数据安全、市场良性运行等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等特定人群作出具体要求并规定了处置措施,可谓既“全覆盖”又“有重点”,为算法推荐技术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进而言之,更重要的是为网络技术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算法推荐技术每一次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的特定推荐,无不隐藏着平台的价值判断。因此,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应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网络科技发展进步更应追求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目标。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自觉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呵护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
    加强监管规范,从根本上有利于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推动科技发展向上向善,营造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人民时评)
    ***总书记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再过一段时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共同迎接冬奥盛会到来。
    ——编者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展示新时代中国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奋进的中国与奥林匹克再度携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阳光下晶莹夺目;延庆小海陀山,360度回旋雪车雪橇赛道蜿蜒山岭;张家口崇礼古杨树场馆群,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展现中国风……京张两地,长城内外,一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即将开幕。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1月4日,***总书记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为筹办工作鼓劲加油、坚定信心,为迎接冬奥盛会发出了冲锋号、动员令。满怀豪情的话语,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矢志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昂扬姿态。
    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指明重要意义;明确“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视角思考办奥理念;要求“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提出方法路径……申办成功以来,一场场深入调研,一个个重要指示,一次次亲切关怀,***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念兹在兹、高度重视,充分展现了中国履行庄严承诺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以来的7年时间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始终引领筹办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从筹办之初就确定一份涵盖51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余项里程碑任务的工作总清单,夜以继日的拼搏换来一块块“拼图”如期完成;冬奥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采用碳排放量趋于零的制冰技术,“水立方”创造性变身“冰立方”,绿色低碳成为冬奥场馆最闪亮的底色;科技元素融入场馆建设、运动训练、冰雪产业,让奥运比赛更安全、更精确、更好传播,展示着北京冬奥盛会的“科技范儿”;搭乘京张高铁感受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冬奥盛会为区域协同发展增添动力……一项项任务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奥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作出充分准备。世界翘首以盼,中国全力以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坦言:“我们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体育图标创作灵感来自于篆刻艺术汉印,将抽象的体育项目演绎为精彩的运动瞬间;火炬“飞扬”以寓示吉祥的祥云纹样打底,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种灯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展示新时代中国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当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人生能有几回搏,长期准备、在此一举。”越是临近冬奥盛会开幕,越是不能掉以轻心,越是要以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的态度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抓紧抓好最后阶段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准备工作,我们一定能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中国与世界的冰雪约定将如期而至,我们准备好了!
    “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这句口号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彰显着携手向前的共同愿望,凝聚着全人类的美好梦想。奥运火炬,将点亮古都夜空;四海宾朋,将齐聚长城内外。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场冰雪之约,世界各地运动员将挥洒拼搏汗水、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盛会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史带来新的荣光,中华文明将在与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生机活力。

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人民时评)
    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折射百年奋斗、百年巨变,映照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
    近7年的拼搏奋斗结出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透过北京冬奥盛会这扇窗,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冒着严寒而来,沐着夜色而归,在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殷切的关怀、暖心的激励,充分展现了一定要把冬奥会办好的信心和决心,也点燃了更多人“一起向未来”的奋斗激情。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犹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全球40多亿观众领略体育的精彩,不少国际人士发出“钦佩不已”“无与伦比”的赞叹;2015年7月,凭借政治经济影响力大、民众支持度高、主办大赛经验丰富等优势,北京和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天的“双奥之城”,折射百年奋斗、百年巨变,映照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
    筹办冬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张国力的综合考卷。***总书记强调:“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回攻坚克难,才让“冬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近7年的拼搏奋斗结出累累硕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冬奥场馆建设做到了节奏不变、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透过北京冬奥盛会这扇窗,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范。
    冬奥筹办过程不仅攻克重重难关,而且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冰丝带”等场馆建设中展现出来的先进科技,到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和延庆赛区打造“山林场馆”的环保方案,我们秉持和奥林匹克改革思路高度一致的办奥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需要新建的仅占总数的16%;构建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区域间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所有冬奥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未来通过冬夏项目场地转换,将赛后利用与服务全民健身相结合……锚定“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大目标,北京冬奥正在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就此而言,冬奥盛会是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时代印记,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从国际视角看,冬奥会架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冬奥盛会也将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多样文明的一次美丽相遇。北京冬奥盛会恰逢中国春节,在充满年味的喜庆氛围中,世界将再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和谐、和善、和平、和美的中华文化,见证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
    作为奥林匹克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中国交出了冬奥会筹办的优异答卷。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我们一定能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人民时评)
    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无数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奋斗故事,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的突破亮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越奔涌的生机活力
    北京冬奥盛会将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写下新的篇章,精彩的北京冬奥故事需要精彩的讲述。***总书记前不久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正因此,我们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我们要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冬奥会开幕日益临近,全球冰雪健儿正争分夺秒,为梦想冲刺。中国冰雪“金牌之师”国家短道速滑队已经实现满额参赛;17岁小将苏翊鸣在大跳台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比赛中夺得男子单板滑雪金牌,创造了中国滑雪新的历史;两届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单冠军、日本运动员羽生结弦,期待在北京挑战高难度的四周半跳动作……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世界顶尖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将会聚在中国,向世界呈现精彩的冰雪竞技。无论是否站上领奖台,拼搏就是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熠熠生辉的精神底色。深入挖掘这些故事,将激励更多人用奋斗成就梦想。
    我们要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6年多来,筹办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累累硕果: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就绪,“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成为鲜明特色;区域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北京“双奥之城”的名片熠熠生辉;我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几乎就是奇迹”的赞誉。无数建设者披星戴月的奋斗故事,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的突破亮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越奔涌的生机活力。
    我们要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中国已经做好了热情迎客的准备。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来自中国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灵感源于象征团圆喜庆的中国灯笼;运动员从“雪如意”的跳台顶端出发时,能透过山谷看到远处的明代长城遗迹……这些创意和设计,成为冬奥盛会的一张张文化名片,成为传播冬奥的闪光点。冬奥盛会开幕在即,赛会志愿者培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他们将用专业的服务和饱满的热情迎接四海宾朋,向各国参赛人员讲述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开放自信。
    媒体是除运动员外北京冬奥盛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员风采、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冬奥的精彩故事等更需要通过媒体展现给世界。闭环内,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北京冬奥组委将为来自全球的媒体工作人员采访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必要条件和工作便利。相信在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条件下,通过国内外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世界将和中国一同见证奥林匹克冬季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新境界。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我们也一定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冬奥故事。

警惕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人民时评)
    今年春运大幕已正式开启。40天的时间里,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8亿人次。与此同时,今年春运全路客运最大能力安排比2019年同期增长10%以上。全国铁路也从1月10日零时起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经过这次调图,全国铁路客货列车开行总量分别达到5231对、10606对。日益提升的客运能力、不断优化的列车开行结构,让人们的返乡之路更为顺畅。
    由于春运期间客流量大,部分热门路线和热门日期的车票,也出现了“抢手”的现象。一些抢票软件瞄准这一情况,推出花样繁多的抢票“服务”。有的将抢票分为低速、快速、高速、极速等多个等级,对应不同的预估抢票成功率,收费依次升高;有的则设置普通用户抢票和会员抢票等不同类型,购买会员需支付一定的费用,且会员也分为多个层级;还有的宣称免费,却要求用户把软件链接发到社交平台以完成“好友帮抢”“好友助力”等加速任务……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加速包”“助力包”,以及所谓的“优先购票”等噱头,广大乘客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实际上,无论是哪款购票软件,最终都需要在铁路12306购票系统排队。目前来看,多数抢票软件的原理是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刷新余票、提高需求提交的速度,从而提高抢到车票的概率。一些平台把抢票成功率和用户等级、加速分级等相挂钩,但规则和优先次序并不透明,所谓“预估抢票成功率”往往也缺乏足够准确的依据。在无从辨别真假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被这样的“成功率”误导,认为加钱等于增加概率,进而被诱导持续付费。一旦花费高价却没抢到票,则会因为抢票软件拥有解释空间而难以维权。不仅如此,一些技术手段需要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对12306平台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抢票软件也扰乱了正常的购票秩序。
    除了诱导消费、存在各种收费陷阱、部分车票无法在网上办理退改签等问题,还值得警惕的是,抢票软件存在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多数抢票软件需要旅客提供个人身份和12306购票账号、密码等信息,有的还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照片。一旦因为软件平台管理不善出现信息泄露,或被黑客窃取,这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某些商业行为,甚至成为网络诈骗等活动的“突破口”,最终让用户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12306购票系统早就上线了“候补购票”功能,且已全面推广,覆盖所有旅客列车。旅客遇到所选车次无票时,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购票需求,支付成功后便能进入候补队列。一旦有旅客退改签,或铁路根据运输能力新增加车票,系统将自动为旅客兑现候补购票需求。为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旅客出行规律,铁路部门今年还将候补购票最晚截止时间由开车前6小时调整为2小时。因此,与其因使用抢票软件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信息泄露风险,不如用好12306购票系统的“候补购票”功能。
    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多元,铁路网络在不断完善,人们购票也更加方便、快捷。希望消费者擦亮双眼,对抢票软件背后的风险保持警惕。

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时评)
    我们办好冬奥盛会,不仅要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更要充分发挥奥运盛会的示范效应,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一脉相承,映照着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经从愿景成为现实——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献上一份珍贵礼物。全国各地居民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冰雪运动,其中12个省区市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通过科技助力、开展非雪季运动项目等方式,冰雪运动向四季延伸,多地形成了全年常态化的冰雪活动组织模式……冰雪运动正逐步打破地域和季节限制,成为生活新风尚。
    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我们办好冬奥盛会,不仅要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更要充分发挥奥运盛会的示范效应,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早在2014年初,在俄罗斯索契,***总书记就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讲述了这一考虑:“我们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领,推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发展机遇。
    冬奥会申办成功时,109个冬奥小项中约1/3在我国尚是空白。6年多来,在“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备战方略下,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中国选手已经在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15个分项、95个小项上实时入围。17岁少年苏翊鸣成功完成内转转体1980度抓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这一超高难度动作的选手;短道速滑选手武大靖曾打破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将再次出征奥运赛场;谢霆从崇礼当地一名保安成长为国家级裁判……从个人到团队,拼搏奋斗奏响了筑梦冬奥的时代强音,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竞技水平大幅提升、项目版图迅速扩大。
    冰雪运动不仅属于专业运动员,而且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冬奥筹办6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大力推进“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我国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格局。冰雪运动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大众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广,残疾人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跨越式提升,各类冰雪运动赛事蓬勃开展,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快供给,冰雪运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这不仅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也为世界冰雪运动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冰雪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越式发展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不可或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推进冰雪运动发展作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借着这一届冬奥的“东风”,冰雪运动奏响了一曲“四季歌”;冰雪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由“冷资源”成为“热经济”。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一脉相承,映照着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
    如今,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欢乐,为美好生活增添时代光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言:“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一届世界瞩目的北京冬奥盛会,不仅让中国冰雪运动从中受益,还将改变世界冰雪运动风貌,开拓奥林匹克运动新境界。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政策托举(人民时评)
    ***总书记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市场主体是一个重要内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今年1月,减税降费座谈会召开,就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听取意见建议。从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再到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项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政策持续推进,以更大力度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青山常在,生机盎然。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宏观税负由2012年的18.7%预计降至2021年的15.2%左右……在压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为市场主体纾困,并与“放管服”等改革同步推进,更大程度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带动了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减税降费催生大量市场主体,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新增市场主体纳税逐年增加,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对应对困难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实现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关键是要稳住市场主体,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提供政策托举。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注重针对性,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又强调联动,形成纾困合力,将为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
    明确有力的部署给亿万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同时也要看到,除了减税降费之外,还需要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营造公正、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环境,消除各种隐性成本、制度壁垒,为各类市场主体构建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厚土壤、提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市场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多听取市场主体呼声,多满足市场主体需求,让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紧密联接,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奋发作为,就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牵引力(人民时评)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不久前,《求是》杂志刊发***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八方面重点任务,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绘就了时间表、路线图。
    数控机床,让高端制造如虎添翼;智慧城市,让公共服务高效便捷;智能家居,让现代生活轻松惬意……从生产到消费,从生活到娱乐,新一代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增速达9.7%。可以说,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我们要持续培育中国经济新优势、新动能、新活力,就必须抓住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这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的数字经济牵引力。
    增强数字经济牵引力,要牵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数字经济领域是当前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创新,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未来技术不断萌生。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客观上决定了创新之于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既要顺应新趋势,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努力为数字经济赋能、提质、增效;也要沉得下心来,加快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数字经济牵引力,要打好融合发展的主动仗。数字经济既能够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又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形成传统产业叠加数字经济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表现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螺旋上升过程,既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也积极培育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让数字经济的火车头释放出更大牵引力,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人民时评)
    “双减”减去的负担实实在在,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寒假,不少学校主动减少学科类假期作业,增加了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每日运动打卡等个性化作业;一些地方结合社会力量办起假期托管班,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多项教育服务,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也减轻了家长看护压力。可以说,“双减”减去的负担实实在在,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落实“双减”政策,其中一道必答题就是,校外负担减了,校内教育服务如何做实做强?减负不能减校内教育服务质量,只有让校内教育服务“质效双增”,才能更好减负。以减少学生作业负担为例,各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有的通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教师试做机制等方式,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有的制定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组织作业设计大赛、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广大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帮助学生高效率巩固知识。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工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方能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以结果导向来看,“双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有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眼下,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的孩子们,有机会去体验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参加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从提供配音、演说等个性化作业供自主选择,到邀请书法、音乐、舞蹈等名家进校园,再到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学农实践,很多学校顺应“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爱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知识、兴趣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持续做好“增”的文章,才能不断提高“减”的效果。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无论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还是完善教师激励制度,解决好课后服务师资、场地、经费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都需要更精准的政策配套。与此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9516.html